佛教基礎知識講解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、阿修羅、天人六道輪迴

2021-03-06

三界六道,上次我們講解了四大和五蘊,這些都是佛教微觀世界觀,這次講三界六道,這是是宏觀世界觀,通過佛教的世界觀,我們才能夠理解佛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,最終我們得出的是方法論。

六道輪迴學說原本來源於婆羅門,佛教也繼承和發展了,在佛教世界觀之中,三界六道理論是基礎,也是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框架,同時六道輪迴也是十二因緣學說的基礎。學習了三界六道,我們就容易看清這個世界的本來面貌了。今天側重講六道和六道輪迴。三界體系更為複雜,留到下章節再講。

佛教將眾生世間的生滅流轉變化,按其慾念和色慾存在的程度而分為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三種,統稱為三界。又稱為苦界,或苦海。

居住在「欲界」的眾生,因造業所受到的報應不同,業報受身有六個去處,從下往上,又可分為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、阿修羅、天人六種,而「色界」與「無色界」的眾生均屬於天人道,稱為「六道」。


地獄

因其為六道之一,因此又叫地獄道、地獄趣。依佛教輪迴報應說,作惡者必受惡報,命終後,將墮於痛苦環境中,遭受種種罪苦,因此地獄的意思就是不可樂、苦具、苦器或受罪處。 在佛教中,所謂地獄,它既指遭受惡報的眾生所生活場所,又指受此惡報的眾生本身

餓鬼

欲界六道眾生中的第二道為餓鬼,即鬼道。因為此道眾生中以餓鬼為最多,所以舊譯多作餓鬼。但佛教所說的鬼類中,也有如藥叉、羅剎等有大威力者,所以新譯不作餓鬼而單作鬼道。按佛教說,此道眾生,因前世之惡業,墮鬼道中,常受饑饉,長年得不到食物和水,身子贏瘦,醜陋不堪,見者望而生畏。其中有的餓鬼腹大如山,但咽如針孔,雖遇飲食而不得進食。


畜生

畜生,據新譯《婆沙論》中說,諸有情因造作種種愚痴業,或因身語意各種惡行,墮於畜生道中。《業報差別經》中說,具造十業,得畜生報。一身行惡,二口行惡,三意行惡,四從貪而起諸惡,五從嗔起諸惡行,六從痴起諸惡行,七毀罵眾生,八惱害眾生,九施不凈物,十行於邪淫。


阿修羅

其含意有三:一是非天,指阿修羅有天人之福而無天人之德。佛經中又說阿修羅男容貌醜陋,阿修羅女卻美貌非凡。三是無酒,指阿修羅不飲酒。說是阿修羅在過去世持不飲酒戒。或說阿修羅過去好酒,曾釀酒而不得,無酒得飲,便斷了酒。

在佛教中,阿修羅是六道之一,又是佛教護法八部眾之一。據說阿修羅生性好鬥,又多疑善嫉,爭強好勝,常與諸天鬥戰。眾生若犯嗔疑等,死後就會墮入修羅道中。 據《長阿含經》中說,有阿修羅王,名羅呵者,住須彌山北大海中,因見諸天從其頭上經過,即憤從心起,怒斥諸天對他無禮,於是發兵,與帝釋天為首的諸天發生大戰。他們之間的大戰經歷了很長時間,互有勝負,後來帝釋天等得到佛法相助,才終於戰勝了阿修羅。而阿修羅也最終皈依了佛法,還成了護持佛法在世的八部眾之一。

至於阿修羅境界,就是精靈世界,停留在精靈世界的靈魂,固然生前也修善業,但,走了一步邪路,所以不能稱為「正神」,只能稱為「邪神」或「邪鬼」了,阿修羅境界的環境是最複雜,「邪神」亦有神通力,故作祟人間者,以此類為最多。 故人若有「正氣」,邪氣不能生。 人若有邪念,「邪氣」乘隙而入。 因此,所謂「走火入魔」就是人先有邪念,邪氣乘隙而入者也。阿修羅道雖然享有天人福報,但其心因緣受種種染污,造種種不善業,待其天人福報結束後,便會隨惡業業力墮入人、畜生、餓鬼、乃至地獄道中。


人指人道,據佛教解釋,人由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種物質及精神因素和合而成。

另據《婆沙論》中說,所謂人,意即止息,在六道之中,唯有人能止息煩惱惡亂。又說人即忍之意,是指唯有人能在世間安忍。在有情眾生輪迴的六道中,人有思惟之功能,在此世間,人所居處,為四大洲,即東勝神洲,南贍部洲,西牛賀洲,北俱盧洲。佛教所有學說,都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。佛教認為,人生在世,唯苦非樂;愚者認為是樂,識者唯見為苦。佛教所說的教法,就是教導眾生如何才能離苦得樂,所得的樂,就是佛家所說的涅盤境界。


天,在佛教中,所謂「天」,主要是指有情眾生因各自所行之善業而感得的殊勝果報,為六道輪迴中的一種,稱為天道,或天趣,而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自然界的天。佛教認為,天是有情眾生輪迴轉生的六道中最妙、最善,也是最快樂的趣處,只有修習「十善業道」者才能輪迴投生於天界。依《大毗婆沙論》說,天為光明照耀之意,因生於天趣中諸眾生身有光明照耀,自然光亮,故名為天。《立世阿毗曇論》中說諸天報身之相:「所謂諸天,皆無骨肉,亦無大小便利不凈。身放光明,無別晝夜。報得五通,形無障礙。」 然而,佛教中的「天」雖然是諸有情眾生中最優越的趣處,能得到種種享受,但仍未脫離輪迴,一旦前業享盡,則將重新轉入輪迴中。

所謂的天人五衰,意指天人壽命將盡時,所出現的種種異象。五衰又有大五衰、小五衰兩種。大五衰之一是衣服垢穢,本來天人的衣服光潔曼妙,但命終時,就會開始生出髒垢。二是頭上華萎,天眾平日總是頂著明媚的華冠,但命終之際,這些華冠都會慢慢凋萎。第三是腋下流汗,照說天人平日身體是非常潔凈的,但臨命終時,兩腋就會開始流汗。第四是身體臭穢,香潔的身體不再,而發出難聞的氣味。第五則是不樂本座,本來天人過的是最安樂的生活,但是到了命終,卻不安於座,甚至感到厭倦不耐。

小五衰則包括曼妙的天樂不再揚起、身上自然散發的光芒逐漸褪散、洗浴的水居然會沾在天人滑膩的凝脂之上,同時對妙欲之境起了戀戀不捨的心,以及原本無礙的天眼也受了影響,無法像以前一樣普照大千世界。

天人五衰是最終的悲哀也因為天人平日過著極為享樂的生活,平均壽命又極長,以最短的四大王天為例,是以人間五十歲為其一晝夜,估計可享壽五百歲;而在這種壽命長、生活享樂的狀況下,天界眾生很容易產生「常、樂、我、凈」的顛倒想,所以一旦臨到天人五衰的境界,很少不起嗔心的,也就很難不墮入惡道了。

因此在六道當中,天道誠然只有樂沒有苦,但是樂盡之後的苦,卻也是沒有修行的天人難以承受的,較諸人道的有苦有樂,也有修行助道的因緣,長遠來看,天道眾生反而有其不幸。

關於「天人五衰」,《法句譬喻經》里就有一則關於帝釋天的故事。帝釋天在臨命終時,知道自己即將墮入世間,受胎成為一個做陶人家裡蓄養的驢子。就在他身體逐漸出現大五衰現象,憂心忡忡之時,幸好他及時想起佛陀是三界之中唯一能濟人苦厄的救主,所以趕緊到佛陀處求法。

當他正專心一意虔敬皈依佛法之時,發現自己竟然在一瞬間已到了做陶人家的驢腹里;還好這頭驢子不知為何突然掙脫繩索四處亂竄,弄壞了主人完成的許多陶製作品,主人一怒之下痛打了驢子一頓,並傷及腹內的幼胎,帝釋因此逃過一劫。

感念佛陀的威德力,帝釋不但得悟無常的意義,更加精進奉持解脫之道,成為喜聞佛法、護持佛法的護法神。


六道輪迴:

佛教稱:善業是清凈法,不善業是染污法。以善惡諸業為因,能招致善惡不同的果報,是為業果。作為業果的表現形式,世俗世界的一切方法,都是依於善惡二業而顯現出來的,依業而生,依業流轉。所以,眾生行善則得善報,行惡則得惡報。而得到了善惡果報的眾生,又會在新的生命活動中造作新的身、語、意業,招致新的果報,故使凡未解脫的一切眾生,都會在六道中循環往復,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輪迴。

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受身,此業報受身有六個去處,被稱為六道。六道是佛根據業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的。分別為:天道、阿修羅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。

具體去往何處是由所造諸業決定的。

畜生的業因主要為痴、邪淫(於男女和合之"樂受"有貪著是為邪淫)、吸毒。

餓鬼的業因主要為貪、偷盜、賭博。

地獄的業因主要為嗔、殺人、毀謗正法及佛。

不造做三惡道的業因就是人的業因。

天道的業因主要為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聽聞正法、不妄語、不兩舌(諍斗)、不惡口、不綺語(戲謔嘲笑)、不貪、不嗔、不痴、調服斷除乃至越欲貪、滅離言語念、滅離覺觀念、滅離喜念、滅離出入息念、不作諸色想、不作諸識想、不作有所有想、不作想想、非想想。

有關阿修羅的業因,諸經多說嗔、慢、疑三種。

總結:

在佛家因果之間具有正比關係,所做善業越大,來世得到的善報也越大,反之也就越小,根據福報的大小境界,天道、阿修羅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依次遞減。

人道、天道(天神),阿修羅為三善道,其中眾生造作善業多於惡業,樂多苦少。

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稱作三惡道,其中眾生造作惡業多於善業,苦多樂少。

注意,這六道大部分都屬於三界之中的欲界,天人道是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道,天人道除了存在於欲界,有部分天人修行境界更高居於色界和無色界。

但是,在佛家觀念中,即使到達無色界和天人道仍然屬於苦海,只有跳出三界內,不在六道中,才能得道成佛,只有得道成佛了,才能徹底擺脫輪迴,最終擺脫苦海。

所以在佛家理論上,成佛是最高境界,比天道眾神的境界要更高級,佛祖的地位也要比欲界眾神之主帝釋天還要高。

佛教研究院
版權所有 佛教研究院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